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社會萬象> 惠中寺布置組義工 不畏辛勞使命必達

社會萬象

字級

惠中寺布置組義工 不畏辛勞使命必達

【人間社記者 趙志霞 台中報導】 2017-06-28
6月24日,佛光山惠中寺大殿內一日數場活動,配合各種不同場地的需求,「未來與希望」講座任務編組的布置組義工,在組長黃景源的帶領下,近20名組員整天待命,做場次轉換的更替,直到晚間10點,慈悲三昧水懺法會壇場布置妥當,才結束急迫又忙碌的一天。

黃景源表示,平常就有一組不畏辛勞的義工,經常為道場內做布置,如法會、講座、美術館布展等,布置組是因應「未來與希望」講座而成立的任務編組,讓30天的連續講座,因舞台、場景及觀眾人數的不同,展現每一場主講者和觀眾視覺上最舒適的氛圍,更要機動性的增減座椅的安排,及善後的歸位等事宜。

「合作、不撿工作也不抱怨、惟使命必達,是布置組義工最令人感動及讚嘆的地方」。黃景源說,講座要搬椅車,法會要加推長桌車,義工們要將一張張椅子或長桌搬下來,長桌一一打開排列、座椅前後對齊,還要考慮動線、間距、方便進出、擺設等,諸多細節都要注意,義工群互相補位,輪流支援,且都熟悉作業流程,迅速、精確、俐落,就像一個訓練有素的機動部隊,隨時可以上戰場應戰。

張文苑是布置組的第二代,已有3年的經驗。他指出,一個整體上美觀、視覺充滿的場地布置,要視人數多寡、空間大小,先進行策劃並定位。以講座來說,椅和椅之間,前後左右的間距,都會影響到觀眾座位的舒適感、進出方便,會以皮尺、線繩、木條等做量距的工具,盡量做到整齊劃一,進退場通暢,並依當天湧進的人數,做補位的調整,每場結束後趕快為下一場做定位和排椅的準備。

「講台上的流蘇布幔前後層次要具美感、吊掛要牢固,講座期間不能脫落,燈光的投射位置、要呈現舞台效果和主講者的風采,主題布條每晚更換」,張文苑細數場地布置時的小細節,像當天下午黃明川導演勘查現場,也指導再將座位前後錯開,方便讓每一位觀眾都有最佳視線觀看紀錄片,也是另一種經驗。

當天早上有消災法會,下午是黃明川導演觀看紀錄片《櫻之聲》,晚上有吳念真導演的講座,還要準備隔天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。張文苑表示,這一天是與時間賽跑的場地布置,尤其吳導演的講座是30場講座的壓軸,報名時就已經額滿,加上臨時排隊的觀眾,不僅整個大殿和東、西單爆滿,連樓下的齋堂都開放聽講,花費的人力很多,但卻沒因趕場而疏忽該有的標準。

講座最終場結束,張文苑率先搬移桌子重新定位,椅車、長桌車紛紛出動,布置組義工井然有序的量桌與桌的間距、調水平、擺拜墊加椅子,留在現場的人員也一起幫忙鋪桌套、擺經架、經本、經蓋布、和花盤,不一會兒,大殿像變魔術似的,又恢復成莊嚴攝受的壇場。

張文苑說,場地布置雖然辛苦,卻做得很歡喜,隊友們向心力強,團結一致,大家互相勉勵,自己也透過學習在心靈上自我提升,受益良多。
12345678910第1 / 257頁
追蹤我們